不要吃著碗裡的惦記鍋裡的,直接抱著鍋吃多省心。
這樣的場景就算自己沒有經歷,
是金子,總會花光的;是鏡子,總會反光的。
在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不是生活決定何種品味,而是品味決定何種生活。
下面還摘錄瞭一些句子,也非常不錯:
在街上看美女,目光高一點是欣賞,目光低一點是流氓。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王小波
得到的分是我努力的,扣掉的分是你遺傳的!
追究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缺乏一個【實際場景的應用】。
俗話說:你笑,全世界都跟著你笑;你哭,全世界隻有你一個人哭。
有錢能使磨推鬼啊!
父母老去卻不能及時行孝,你痛苦而又無力。
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你痛苦而又無力;
這個時候你痛苦嗎?痛苦。你憤怒嗎?憤怒。可又能怎麼辦呢?你不知所措。
換句話說,還是自己不夠優秀,是自己的無能讓機會從指間溜走。所以,唯有不斷提升自己,才是消除這種種無助的良藥。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聽過甚至明白很多道理,但往往都難以記住。
提交的方案一次次被斃,你痛苦而又無力;
給不到心愛的女孩甜美的愛情,你痛苦而又無力;
(我經歷過一些痛苦和憤怒,深有體會,共勉。)
Ps:這句話的原型是“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無能”,出自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中《關於格調》的那篇文章。
但總看過“高考過後,他考上瞭約定好的大學,你隻能去別的院校”;“他一次次被領導誇獎,你熬夜加班提交的方案還是無法得到認可”;“她上瞭別的車,你卻隻能眼睜睜看她離去”;“父母白發已生,你卻依舊給不到溫暖的照顧”......
原文如下:所謂幽閉類型的小說,有這麼個特征:那就是把囚籠和噩夢當作一切來寫。或者當媳婦,被人煩;或者當婆婆,去煩人;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顧影自憐;總之,是在不幸之中品來品去。這種想法我很難同意。我原是學理科的,學理科的不承認有牢不可破的囚籠,更不信有擺不脫的噩夢;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無能。舉例來說,對數學傢來說,隻要他能證明費爾馬定理,就可以獲得全球數學傢的崇敬,自己也可以得到極大的快感,問題在於你證不出來。物理學傢發明瞭常溫核聚變的方法,也可馬上體驗幸福的感覺,但你也發明不出來。由此就得出這樣的結論,要努力去做事,拼命地想問題,這才是自己的救星。
所謂驚喜就是你苦苦等候的兔子來瞭,後面卻跟著狼。
你的醜和你的臉沒有關系。
小時候我以為自己長大後可以拯救整個世界,長大後才發現整個世界都拯救不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