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不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信瞭。曾經不信“色即是空”,現在信瞭。曾經不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瞭。曾經不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信,但有些無法實證的感覺,我明白瞭,如李叔同圓寂前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信與不信間,彷佛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龍應臺
你怎麼能夠不生氣呢?你怎麼還有良心躲在角落裡做"沉默的大多數"?你以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為你不生氣、你忍耐、你退讓,所以攤販把你的傢搞得像個破落大雜院,所以臺北的交通一切烏煙瘴氣,所以淡水河是條爛腸子;就是因為你不講話、不罵人、不表示意見,所以你疼愛的娃娃每天吃著、喝著、呼吸著化學毒素,你還在夢想他大學畢業的那一天:你忘瞭,幾年前在南部有許多孕婦,懷胎九月中,她們也閉著眼夢想孩子長大的那一天。卻沒想到吃瞭滴滴純凈的沙拉油,孩子生下來是瞎的、黑的!
父母啊,隻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瞭的舊房子吧。
為什麼和心愛的人談話,這麼不可能?
你一定要“離開”才能開展你自己。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親愛的安德烈》
幾流的人民就有幾流的政府就有幾流的社會幾流的環境沉默不是美德是恥辱
貧窮的記憶,在事過境遷之後,像黑白片一樣,可能產生一種煙塵朦朧的美感,轉化為辛酸而甜美的回憶。——龍應臺《目送》
素養和知識的差別,容許我竊取王陽明的語言來解釋。學生問他為什麼許多人知道孝悌的道理,卻做出邪惡的事情,那麼“知”和“行”是不是兩回事呢?王陽明說:“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瞭。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在我個人的解讀裡,王陽明所指知而不行的“未知”就是“知識”的層次,而素養,就是“知行的本體”。王陽明用來解釋“知行的本體”的這四個字很能表達我對“人文素養”的認識:真誠惻怛。
寄語:真正聰明的人,從不和別人計較,她們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到需要它的地方。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龍應臺作傢的智慧吧!
我喜歡走路。讀書寫作累瞭,就出門走路。有時候,約個可愛的人,兩個人一起走,但是兩個人一起走時,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隻有一半的心,在看風景。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向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然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
他的坐著,其實是奔波,他的熱鬧,其實是孤獨,他,和他的政治對少們,所開的車,沒有”R”擋,更缺空擋。——龍應臺《目送》